今年以来,泰星股份将采购降本作为提升企业效益重要突破口,通过强化市场研判、优化采购策略、深化供应商协同、预判政策风险等多维度举措,打出一套精准有效降本“组合拳”。
强化市场研判,稳握采购“导航仪”
今年上半年,泰星股份采购班组建立“每周市场调研+数据建模分析”双轨机制,系统跟踪原材料价格波动、政策调整及行业动态,显著提升采购窗口期判断准确性。
(泰星股份经营管理部组织召开供应链市场趋势分析会)
以液碱采购为例,通过分析历史价格走势与市场供需变化,该公司于价格低位时果断签订长期采购合同锁定价格。相较于后续市价上涨后采购成本,每吨节约160元,首批次即节约3万元。这背后体现了采购班组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与科学预判。
据统计,该公司上半年通过市场研判机制,在液碱、三聚氰胺、硼酸等关键物资上采购成本降幅达5%~8%,为整体降本奠定坚实基础。
深化供应商协同,共筑共赢“生态圈”
“王经理,刚把我们第三季度的预计产能数据已发您邮箱。结合这个数据,您看咱们的备货计划需要怎么配合调整一下?”采购员于明鑫在电话中向供应商询问道。这通看似寻常的沟通,正是泰星股份推进供应链协同的日常实践——以构建共赢生态圈为目标,主动共享关键信息,并通过建立利益联结、共建协作机制等具体举措,持续深化与供应商的战略协同。
(采购专员与供应商协同沟通)
在原材料采购中,该公司与具备技术优势的供应商合作,通过坦诚沟通自身成本压力与长期合作愿景,成功促使对方将单价下调150元/吨,单批次采购即节约1.05万元。
“这种合作方式不仅降低了成本,更通过引入优质供应商,推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,倒逼其他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、优化价格体系,增强供应链韧性。”经营管理部部长牟萍萍表示。
与此同时,该公司建立定期沟通机制,每月与核心供应商召开视频会议,通报生产需求变化、反馈产品质量问题、协商成本优化方案。通过这种深度协同,退换货成本降低40%,实现“企业降本、供应商增效”双赢格局。
预判政策风险,预置成本“稳压器”
“政策变化往往带来价格波动,必须提前布局。”公司总经理张玉亮表示。针对关税政策可能对部分原材料进口成本产生的影响,采购团队提前3个月启动预案,通过全球比价锁定低价货源。
在关税政策正式实施后,国际市场价格应声上涨,每吨飙升1200元。而泰星股份凭借前期储备的低价货源,成功规避这波涨价潮。经核算,仅这一项原材料采购,就比按现价采购节省82.8万元。更重要的是,充足的储备保障生产连续性,避免因原材料断供导致的生产线停滞风险,为稳定生产筑牢成本“防火墙”。
(采购专员现场清点原材料库存)
此外,泰星股份建立关键物资安全库存机制,通过分析原材料供应周期、市场波动及生产需求强度,科学设定安全库存阈值。在铝矿石供应紧张导致氢氧化铝湿粉价格上涨前,该公司已提前储备380吨,不仅保障生产连续性,更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支出,节约成本7.29万元。
据悉,该公司通过政策预判与风险应对机制,为采购降本贡献超过98万元直接效益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“提前布局、主动防控”思维模式,为该公司应对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积累宝贵经验,筑牢成本管控“防火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