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来,山东玻纤针对研发体系资源竞争不足、环节衔接不畅、效率不高等痛点精准施策,启动研发体系优化提升行动,以“开放协同、高效赋能、持续领先”为目标,全面重构研发生态,为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。
锚定导向:让研发“靶心准、效率高”
“研发不能‘闭门造车’,必须踩准市场需求的节拍,贴合公司战略的方向。”近日,在山东玻纤工作例会上,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善俊表示。
(会议现场)
山东玻纤从“明确研发方向”破题,建立了市场与战略双导向的选题机制。他们成立技术创新管理委员会,围绕公司战略规划项目、一线创新课题、临时急需研发项目等内容进行统筹选定,确保研发资源既聚焦长期战略,又响应即时需求。选题阶段引入“三维评估标准”,从市场需求迫切度、技术可行性、战略匹配度综合研判,让每一项研发课题都“靶心精准”。
与此同时,他们通过“赛马机制”激发竞争活力,推行“揭榜挂帅”,允许跨部门组建“研发+生产+销售”核心团队,揭榜人可自主组建团队、调度资源。“过去研发资源集中在单一团队,既容易形成技术垄断,也难激发创新活力。”张善俊坦言。
建强人才梯队:全链条培育研发“主力军”
研发体系的核心在人才。山东玻纤围绕“引育用留”构建全链条人才机制,为研发创新储备力量。
在“引才”上,山东玻纤聚焦原料替代、浸润剂研发、熔制工艺等关键领域,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。同时,针对公司当前发展短缺的材料工程、高分子化学等专业,靶向招聘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,通过“见习期导师带教+核心课题组轮岗”的培养模式,让年轻人才快速熟悉玻纤研发全流程,为研发注入新鲜血液。
(导师正在与高校毕业生进行沟通)
“育才”环节更显系统性,他们选派骨干到生产、销售岗位轮岗,让研发人员懂生产、知市场,确保技术方案“接地气”。同时,在内部开展多样化的培育计划,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、举办“研发技术沙龙”等活动,持续提升现有人才专业能力。
“我们不仅要引进‘领头雁’,还要培养‘生力军’。”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武玉利介绍。为让人才“留得住、有奔头”,他们还建立了与研发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:对主导突破关键技术、实现产品迭代的团队,给予奖励;逐步构建起“引进-培养-成长-留存”的良性人才生态,为企业研发体系持续注入“动力源”。
创新协同模式让研发“全链通、质量硬”
为破解研发环节衔接不畅、成果落地难等问题,山东玻纤以“内通外连”为核心,构建全链条协同模式,同步强化标准管控,推动研发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系统高效”。
内部实现“研发-生产-市场”无缝衔接:研发团队提前3天向生产车间同步计划,明确原料需求与工艺参数;销售每月提交客户试用报告,研发人员现场跟踪需求;产品经理牵头监督原料配制、检验检测,形成“订单-交付-反馈”闭环。
外部协同则聚焦“借外力破难题”:联合原料供应商开展玻璃配方优化,在降低原料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稳定性;与下游客户共建定制化项目组,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;携手高等校院攻关前沿技术,突破行业“卡脖子”技术瓶颈,为研发注入外部创新动能。
除此之外,他们持续推进研发标准与流程再造,按产品类型建立分级分类技术数据库,同时对研发立项、推进、验收进行全流程管控,将“客户良好反馈”作为验收硬标准,确保研发成果有价值、能落地。
随着各项措施落地,山东玻纤“开放协同、高效赋能”的研发生态逐步成型,将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、抢占市场先机筑牢了根基。